市社会福利院多策并举强化福利儿童服务保障工作

2017-10-27 0

目前,市社会福利院共有收养人员208名,其中福利儿童170名。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健康成长需求,该院坚持“养育、治疗、康复、教育、收养”一体化的创新服务思路,不断采取新措施,强化对福利儿童的服务保障,提升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优化抚养模式,实现精细养育

该院福利儿童主要分属于院内4个小单元家庭和儿童部,其中小单元家庭养育福利儿童61名。为给福利儿童提供更好更科学的养育模式,该院与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合作,成为全国第一个种子基金项目点,2014年7月启动了婴幼儿抚育项目。婴幼儿抚育项目主要针对的是0至3岁的婴幼儿,它以回应式抚育为主导,通过亲密抚触逐渐建立护理员与孩子间的情感依恋,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此项目的介入,在原有小单元家庭养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孩子生活场所分为养育室和抚育室两部分,通过温馨、安全、舒适的环境创设、丰盛的营养配餐以及丰富的早教课程加入,实现婴幼儿精细化养育。

二、重视幼小衔接,丰富学前教育

为满足福利儿童受教育权,该院对符合入学条件的健康孩子安排就近入学,目前院内培养了4名大学生并已参加工作,另有15名孩子分别在普通高中、初中以及小学就读。小姐妹学前教育项目是我院2014年7月引进的,服务对象是3—7岁的的学龄前儿童,开设有草莓大班和樱桃小班两个特教班,旨在对他们进行照料和学前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掌握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32名孩子在项目中受益。专门聘请幼教老师根据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以及富有特色的项目课程,通过温馨、活泼、极富童趣的环境布置以及针对性的课堂教育,逐渐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建立他们的自律、自尊和自信。

三、关照重残孩子,实施特需特教

2014年10月青少年特需运动项目正式启动,由2名专业体育老师,为院内符合条件的19名儿童、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课程,分为两个小班进行,每班每天上、下午各运动一个小时,为孩子们开展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钻圈、滚球、运球、跨障等多种活动,锻炼其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并带动身体其他机能发展,如柔韧、力量、速度、灵敏、认知等。2015年5月6日成立的特需特教项目,本着“因爱施教”的原则,主要针对院内3—18岁重度肢体残疾及智力障碍儿童,项目以促进特需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以融合教育理念为引导,力争为每一个特需儿童提供自然的、融合的教育环境,聘有4名专业特需老师,开设两个特需班——葡萄班和苹果班,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提高特需儿童的认知和交往能力,提升生活自理水平,共让25名孩子收益。   

 四、打造亲情模式,开启“社工+”项目

“社工+”儿童安置服务模式是采取“社工+医务室”“社工+观察”“社工+安置部门”等全程社工关照流程,实行服务“零距离”,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以及变化,将“亲情”渗透到每一个服务环节。儿童的入院登记、入院评估、安置需求评估,到安置服务记录这些衔接环节也由社工一人来完成,从而保障收养儿童在我院“养育、治疗、康复、教育、收养”一体化服务体系中,全面得到照料和监控。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社工即刻干预和反馈。该院通过政府购买人才,引进郑州星光社工组织的专业社工师,采取个案或小组活动,让“社工+”项目惠及福利儿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最终将福利院这个特殊大家庭打造成一个幸福的家园。

   五、以管理促服务,开展标准化工作

为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做得更加规范和精准,该院在积极争取资金,配备完善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健全了组织机制,加快开展标准化工作。一是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和构建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继续完善养育、治疗、康复、教育、送养服务体系,制作了全院的服务标准手册。二是对门头招牌、标牌、地标线等施行了统一标准。要求各收养部室均设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一日工作流程,对服务内容和运营规范等进行查漏补缺,并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业务整改提升,使各项管理服务措施努力适应标准化工作发展需求。三是各部室根据整改要求提升标准,细化流程,按照各自具体情况制定日常管理办法,同时制定并完善消防、医疗救助、日常护理等方面的紧急突发预案制度,并将主要规章制度上墙公示。四是在标准化管理服务中,努力做到“三加强”: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孩子安全无事故;加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照顾孩子尽心尽责;加强卫生意识,保证房间干净整洁。同时,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努力为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培训、观摩的机会,开拓视野,创新理念,汲取现代儿童福利管理信息,以优质的管理全面提升标准化服务技能和水平。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