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专场

2020-12-16 0

核心提示

 

  12月15日上午,开封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专场在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

 

  市委网信办副主任王晓波主持发布会。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冬,祥符区副区长李鹏锋,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刘传国,市残联三级调研员张胜文和祥符区刘店乡乡长张涛出席发布会。薛冬作主题发布。刘传国、张胜文、李鹏锋、张涛回答了媒体提问。发布会上,薛冬重点介绍了我市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总体情况。

 

  稳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

 

  薛冬指出,民政部门在兜底保障工作中主要承担四项任务:对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家庭,实施低保救助,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4260元;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员,实施特困救助,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5544元;对因病或突发事故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以及经低保救助或特困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实施临时救助;为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即生活补贴每人每月60元、护理补贴每人每月60元。

 

  就如何稳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薛冬说,一是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今年1月1日起,我市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260元,高于国家扶贫线每人每年4000元标准,实现与国家扶贫标准有效衔接;建立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1.3倍的自然增长机制,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544元。二是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1月,为建档立卡低保对象4.7万人发放低保资金9890.6万元,为建档立卡特困人员8393人发放特困资金4368.5万元,为建档立卡临时救助对象988人发放临时救助金98.32万元,为建档立卡残疾人2.1万人发放“两项补贴”1349万元。我市累计为各类建档立卡救助对象7.7万人发放救助补助资金1.57亿元。

 

  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

 

  薛冬说,市民政局以“尚未脱贫”“已经脱贫但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和“边缘易致贫”三类人群为重点摸底排查对象,建立了民政与扶贫部门数据比对、共享机制,定期把扶贫部门提供的没有纳入救助范围的人员名单提供给县区民政部门,逐人逐户进行摸底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市民政局还优化政策供给,分类精准施策,对未脱贫人口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直接按照“单人户”政策纳入低保范围,达到退出条件的给予12个月低保“渐退期”,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在全市2019年年底1.3万未脱贫人口中,兜底保障了1.27万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两类人群”,落实“就业成本扣减”政策,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达到退出条件的给予 6至12个月的“渐退期”,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创新实施“五个一批”集中供养新模式

 

  为切实保障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市民政局创新实施“五个一批”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模式。一是投入7297万元,对全市68所乡镇敬老院实施提升改造,市县政府按照工作人员与供养人员1∶10比例提供公益岗位。二是投入1993.2万元,改扩建56所爱心院;村“两委”每动员1名特困人员集中入住,市政府给予1000元奖励。三是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重度残疾人纳入县、乡定点医疗机构集中照护。四是市、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社会养老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集中照料服务,按照每张床位每年48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五是对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签订四方委托协议,由监护人提供照料服务。目前,全市累计集中供养特困人员7000人。

 

  保障疫情影响下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薛冬说,疫情期间,我市民政部门全力以赴兜住底线,帮助困难群众渡过疫情防控生活难关。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健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小额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对符合条件的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庭成员,根据需要给予临时救助。截至11月,保障临时生活困难群众3704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25.81万元。落实阶段性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适时启动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截至11月,全市发放临时价格补贴5415.2万元,保障困难群众13.7万人。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聚焦“一老一小”民政服务机构,严格落实内部防控措施。分类制定养老、儿童福利、社会事务等疫情防控指南和规范,坚持科学应对、精准防控,实现了全市民政服务机构零疑似、零感染。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监管服务。投入200余万元,在全市134个民政服务机构安装并使用了“小鱼易连”智能云视频系统,对全市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养老机构等单位进行实时远程动态监管服务,推动了民政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大提升。同时,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全市500余名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全市社会组织捐款210余万元。今年2月初,市慈善总会及时发出抗击疫情专项募捐倡议书,共接受捐款1440余万元,受捐物资价值440余万元,为一线定点医院捐赠17台高端救护车。

 

  薛冬表示,接下来,民政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民政为民初心,牢记民政爱民使命,坚定信心、务实苦干、克难攻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不断增强我市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媒体提问环节,就如何开展贫困重度失能失智残疾人由各级医养中心实行集中医养托管工作,刘传国回答了开封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刘传国说,一是市里和各县(区)都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和机构,为做好医养托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订下发了《开封市贫困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人员医养托管工作实施方案》,对医养托管工作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三是对医养托管工作涉及的扶贫、卫健、财政、民政、医保、人社、残联等部门和县(区)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的责任分工作了明确规定,市县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医养托管工作;四是市卫健委制定了医养中心建设的指导标准,各医养中心对医养托管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各级医养中心统一悬挂特殊贫困人员医养中心牌子,做到“四有一规范”;五是托管对象由扶贫部门和残联部门负责确认,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负责送养,卫健部门根据确认名单,将托管对象统筹安排到各级医养中心开展医养托管;六是各级医养中心在对托管对象开展日常生活照料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医疗优势,为托管对象提供定期体检、常见病治疗、康复护理和预防保健等服务,切实做到医养结合。

 

  针对记者提出的残疾人如何办理残疾人证相关问题,张胜文介绍说,办理残疾人证遵照“自愿申领、属地管理、透明公开”的原则。凡是具有我市户籍,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有一定功能障碍,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国家标准(GB/T26341-2010),均可申领残疾人证。需要注意的是:听力言语障碍者,年满3周岁方可提出申请;精神障碍者,年满2周岁方可提出申请。因病、伤致残者,原则上在治疗期终结、康复期满一年后方可提出申请。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既可通过窗口现场办理,也可网上在线办理。窗口现场办理残疾人证流程:初次申请办理残疾人证的申请人,需持申请人身份证和5张近期二寸免冠白底彩色照片,向户籍地县区行政服务大厅残联窗口提出办证申请,然后到相关残疾评定机构进行残疾评定,县区残联根据残疾评定结果,公示五个工作日,经审核无误,发放残疾人证。网上在线办理残疾人证流程:登录“开封政务服务网”,填写相关信息,自动完成网上全流程流转,残疾人接到短信通知后,自行前往相关残疾评定机构进行残疾评定,县区残联根据残疾评定结果,公示五个工作日,经审核无误,县区残联将残疾人证邮寄至申请人居住地。

 

  李鹏锋介绍祥符区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中采取的具体举措以及实施效果时说,一是强化重点群体的比对排查,全力兜准底。区民政、扶贫、医保、残联等相关部门开展定期比对,逐户逐人进行拉网式排查,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兜底保障。二是强化对贫困人口政策倾斜,全力兜住底。健全“单人户”施保政策,将未脱贫贫困户中的重病患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三是调整救助标准机制,全力兜牢底。稳步提高救助水平,切实解决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同时,完善低保、特困供养的长期公示、民主评议等制度,强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规范化水平。四是创新实施“五个一批”集中供养模式,全力兜好底。2019年以来,进一步强化“五个一批”供养模式,即敬老院安置一批、“爱心院”集中供养一批、乡(镇)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托管一批、社会养老机构承接入住一批、依法治理不孝行为监护人协议赡养一批,通过实施“五个一批”集中供养模式,2020年祥符区新增床位963张,为农村分散特困人员提供照料护理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困人员的脱贫和养老问题。

 

  针对记者提出的祥符区刘店乡在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取得了哪些成效,张涛介绍说,一是针对特困老人,采取敬老院集中供养方式。对入住敬老院的失能特困老人实施“医疗护理+生活照护”一体化,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化、全方位服务。二是针对独居老人,采取爱心院集中照料方式。利用闲置的空心院建设了7所爱心院,解决了独居老人的人身安全及日常吃饭问题,也为独居老人提供了精神寄托。目前,爱心院日间照料农村独居老人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共197人。三是针对重残人员,采取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方式。对在家无人照料或在家照料有困难的,经民政部门评定符合条件的,可直接送至刘店乡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进行集中托养。四是针对精神障碍人员,采取精神病安定集中康养方式。刘店乡积极与区安定医院进行对接,对符合条件的12名精神病人员,送入康养安定中心进行免费治疗,针对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神病人,整合残疾人“两项补贴”、低保金等政策性资金,归集到中心,对所有入住的精神病人由专家带队实施专业化治疗,确保入住人员得到有效康复治疗。(记者 校爱玲)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