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 系列之千年古镇-典籍中的朱仙镇

政权区划科 2024-02-26 0

          一、北宋之前的朱仙镇

    春秋时期,朱仙镇位于启封城下,屡遭战祸,只是个村庄聚落。进入战国时期启封城成为国都大梁城的南大门,而且还是通往魏都大梁城的重要交通要道,不仅军事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经济也有明显的发展秦汉以来启封城一直为开封县治所,而仅距启封城2.5公里的朱仙镇作为村庄聚落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发展。隋开通运河后,汴水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命脉,朱仙镇濒临汴水,得舟楫交通之便,成为水运码头,人来客往,货物集散甚多,乃日渐繁荣起来。五代时期开挖蔡河(西蔡河尉氏至开封)与汴河相通,朱仙镇濒临蔡河凭水运便利条件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汴梁附近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 

宋代以前朱仙镇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朱仙镇一名在宋代以前从未见于史册。而仅距朱仙镇东南2.5公里的古城村,却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古城村原是启封城的所在地,从残留的一段古城墙看,充分说明了古城村历史的悠久。启封城始建于春秋郑庄公时期,系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在郑国东北边陲修筑的一个兵城,作为郑庄公向东发展的锁钥重地,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秦汉以来,这是县治所在地,西汉景帝元年因避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从此,启封一名从不见于历史,而开封之名则为汉唐间历代史书所记载,唐延和元年(712年),将开封县治所迁到汴州城内,成为汴州两个附郭县之一,故此,后人将此地称之为南开封。

显然,在唐延和元年以前,启封城一直是开封县治的所在地,而距启封城只有2.5公里的朱仙镇,不过是个一般村庄聚落,其商业不甚发达,在此出现一个像样市镇的确不大可能。虽然唐代出现了不少草市,但唐以后到五代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繁,建镇非常不易。宋初,启封城仍是一片荒凉之地。

二、宋代朱仙镇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在其《宛陵先生集》卷25《过开封古城》诗中对古城有这样的描述:

   荒城临残日,鸡犬三四家。

   岂复左阡陌,但问新桑麻。

   颓垣下多穴,所窟狐与蛇。

   汉兵堕铜镞,青血为土花。

宋绍兴十年,岳飞抗金,大军挺进中原,屡败金兵,岳家军先锋部队曾至朱仙镇。这次的军事活动,由于后经小说、戏曲加以渲染,使朱仙镇名声一次又一次大振。明清时,由于贾鲁河交通便利,朱仙镇商业发达,人口大增,成为开封的外港,而与湖北之汉口、江西之景德、广东之佛山齐名,被称为全国四大名镇。

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去柴宗训,建立北宋王朝,定都东京开封。随着政治局面不断稳定,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宋为发展都城东京的交通,在东京开封城南,继续疏通蔡河,以通淮河之漕运。为解决蔡河上游水源,宋太祖下决心从新郑、许昌等地,开挖闵(min)河入蔡。据《宋会要辑稿·方域》记载:“(惠民河)与蔡河一水,即闵河也。建隆元年(906年)命右领军卫将军陈承昭督丁夫导闵河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颖,达寿春,以通淮右,舟楫相继,商贾毕至,都下利之。于是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至开宝六年(973年)三月,改闽河为惠民河。”

其闵河工程,自北宋建隆年间开工,完成闵河,至乾德二年(964年)二月,宋太祖再次命陈承昭,率丁夫数千,自长社(河南许昌)引yi)水至京城与闵河合流,“闵河之漕益通流焉”。开宝八年(975年),再次征调民力,在惠民河上建立闸堰,调节水量。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又命右卫将军史督率京畿丁夫三万人,“凿尉氏县界新河90里,数旬而毕,居民利之”。《宋史·史传》亦记载:“督浚惠民河,自尉氏达京90里,数旬而毕,民咸便之”。这条新河,自尉氏县北至京师(今开封),经朱仙镇,从地理位置上讲,朱仙镇南距尉氏45里、北距东京开封45里,位于两者中间,从北宋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在朱仙镇设立驿站和市镇,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朱仙镇建镇的确切年代,从宋史文献中很难发现,但从宋人笔记中的两则记载不难看出朱仙镇建镇的一些蛛丝马迹。

(一)朱彧《萍州可谈》中的朱仙镇

据朱yu)《萍州可谈》卷3记载:张bian)杲(gao)卿微时,与程戡俱下第,橐(tuo)尽,步出南门,至朱仙镇。是日立春,就肆买食,共探怀得数十钱,仅能买汤饼,无钱致肉也,相与摘槐茁荐食而去。后俱在政府,遇立春日,程邀杲卿,开宴,水陆毕陈,妾环侍,程有骄色。杲卿从容话旧及朱仙槐角事,程愧,其左右面舌咋,终无欢而罢。杲卿归,语其内曰:“程三其黜乎,器盈于此矣!”未几,果罢执政。

张昪,字杲卿,生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程戡,字胜之,生于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举进士。张、陈二人未举时到过朱仙镇,此事应在公元1015年以前,就是说,此前已有朱仙镇之名或者镇之存在。从张、陈“就肆买食”,“ 无钱致肉”的情况判断,这里已有市肆店铺。

(二)王明清《挥麈》(zhu)录·后录》中的朱仙镇

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2记载:孙叔易近为先人言,大观中,自南京(河南商丘--引者)教授差作试官,回次朱仙镇,阅邸报,吴侔兄弟以左道伏诛……

王明清为南宋人,他记载的孙近所言一事,发生在宋微宗大观中(1107——1110年),能够在朱仙镇看到邸报,看来这里应是一个驿站,或有大量的驻军,这一点再次证明了北宋时期朱仙镇之存在,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宋代史籍中所记载的朱仙镇,最早的应当见于岳珂《金佗粹编》一书,此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列入史部传记类,是有关岳飞家事、战功、冤狱诸事的专书,尤其书中的《行为编年》,实为岳飞成长之年谱。该书卷8记载:先臣(指岳飞--引者)独以其军进至朱仙镇,距京师(今开封)才四十五里。兀术复聚兵,且悉京师兵十万来敌,对垒而陈。先臣按兵不动,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奔还京师。这是岳家军朱仙镇之战的最早记载,此后的《宋皇中兴两朝圣政》、《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皇宋十朝纲要》、《大金国志》以及《文献通考》诸书,都有岳飞进军朱仙镇的记述,使朱仙镇之名为南宋与元初人们所共知。

由以上可知,朱仙镇一地,在宋代确有记载,从宋人笔记到正史,都证明了它的存在。尤其岳飞进军于此,战功达于极点,朱仙镇与抗金爱国英雄联系在一起,引起人们的长期思念,从而使名扬天下。

三、元明清朱仙镇

北宋时期朱仙镇受都城东京(今开封)商业的影响以及漕运之利,朱仙镇的商业,军事等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宋、金、元时期战争的破坏以及黄河水患,朱仙镇逐渐衰落了下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河决汴梁(今开封),再决白茅,使当地百姓再次陷入困境流离失所,此时朱仙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元代随着贾鲁河漕运的通航又给朱仙镇漕运带来了复兴的契机。贾鲁河横贯朱仙镇,作为开封的重要水运港口,使朱仙镇很快兴盛起来,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据《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江西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元代随着贾鲁河漕运的通航,朱仙镇逐渐成为开封重要的水运港口,是中、西部至开封的陆路要冲,南运水路的起点。自明代开始朱仙镇逐步进入兴盛时期,到清康熙年间朱仙镇进入鼎盛时期。最繁盛时镇区范围北至小店王(距朱仙镇三里),南至腰铺(距朱仙镇八里),东至宋寨(距朱仙镇三里),西至豆腐店(距朱仙镇二里)。镇区面积50平方华里,镇中心部分有寨墙,寨墙原为土筑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防捻而改筑砖墙,镇寨整体作不规则的圆形,纵横各3华里,周10华里,面积9平方华里,辟有四门。

朱仙镇街区主要在寨内,四关也有市街,因北关通开封大道,南关通尉氏大道,比较发达。寨内街区以贾鲁河为界分东西二镇,在乾隆以前东镇繁盛过于镇西,道光二十三年(1843)遭水患,因东镇较低,水深丈余,水退后积沙数尺,商店多西移,此后西镇较盛于东镇。各种行业集中在一条街道,具有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行业会形成后的特点。镇内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百货山集,并分行业相对集中于各个街道,街道分布整齐,其名称多以经营行业命名,东镇的主要街道有:南北行的有车店街、杂货街、曲米街、油篓街,东西行的有仙人桥、炮房街。杂货街多南北杂货,曲米街多米麦商铺,炮房街多爆竹作坊,油篓街多油业行店。仙人桥街多普通商店,其中以杂货街最为繁盛。西镇的主要街道有:南北行的有顺河街、西大街。东西行的有估衣街、京货街、铜货街。京货街多苏广时货,估衣街多估衣店及当铺,铜货街多铜器作坊,顺河街、西大街多普通商店,而以西大街最为繁盛。

明清时期朱仙镇街道布局整齐,作直交状分布,南北行的街道宽约四米,东西行的街道宽约三米。建筑多为商号,为传统的店铺式建筑。多为平房式和楼房式建筑,而墙坚基固,院整式宏。镇内除商号、住宅外,还有官署寺庙等建筑物,官署有巡检署、千总署。寺庙建筑在朱仙镇是一大特色,全盛时期朱仙镇有寺庙110处,最大的有关帝庙、岳飞庙,其它寺庙有救苦庙、清真寺、郎神庙、土地庙、瘟神庙、三皇庙、吕祖庙、财神殿等。

朱仙镇全盛时,人口有4万余户,30余万人。外籍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人,以山西帮商人最占势力,山西票号握有全镇的金融权,设有陕西会馆(俗名小关帝庙)和独立修建的关帝庙。陕甘帮多经营山货皮毛,安徽帮多经营酒馆饭店及一般工商业。少数民族有回族,多从事小商贩和手工业,他们建有清真寺7所(北大寺、南大寺等)。朱仙镇运出货物以西北山货,本省的牲口与土特产为大宗。运入货物以木材、瓷器、茶、盐、糖、纸、布匹、粮食、杂货、京广货为大宗。明清时期镇内还盛产有东双泰的竹竿青酒、玉堂号和远香斋的五香豆腐干、天德的红纸与门神、牛明顺的爆竹、双羊双麟商号的香、德兴号的芋头酥等等。

    明清时期朱仙镇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南门外贾鲁河沿岸,码头林立,长达五华里。而时的朱仙镇位于贾鲁河的北端航运终点,下达周家口,由淮河通安徽、江、浙,舟楫通畅。小舟更可上溯到京水镇,北与黄河联系。故西北山产由此南输,东南杂货由此北运。更因接近开封省城,尤如省城外港。陆运则由驿道南下经尉氏徐州以达武汉,北上经开封、卫辉、彰德以达北京。南船北马,由此分歧。便利的交通条件,决定朱仙镇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与湖北的汉口、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据载:清康熙年间,朱仙镇商贾贸易最盛,乾隆初年,朱仙镇为“天下四大镇之一”,“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到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伙。”到清中期,贾鲁河“始能通舟”,朱仙镇“商贾云集,今犹为巨镇,”这时的朱仙镇不仅在河南,而且在全国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商品运转中枢的职能,其繁盛程度超过了开封。

祥符县志2.jpg

萍州可谈3.jpg

萍洲可谈2.jpg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