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的本义是水名。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在洧水一带建立部落,号为有熊氏。当时,此河还无名,黄帝一部下建议在有熊氏的“有”前加三点水取名,黄帝颔首,也就定下了一个“洧”字。《说文解字》对“洧”的释义如下:洧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前汉·地理志》将《水经注》“清水东经高奴县,合丰林水”的“清水”谓之洧水。而《康熙字典》将洧槃(水名,出崦嵫。《屈原·离骚》朝濯发乎洧槃)、曲洧(郑地,見《左传注》)也收录进“洧”的释义。
“洧”被用作行政区划名,是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新汲县置洧州,治所洧城(今尉氏县洧川镇),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洧州,领尉氏、扶沟、鄢陵、康阴、新汲、苑陵、归化7县,贞观初废。
如今,在全国含“洧”字的地名中,河南包揽了大部分,主要分布在登封市、新密县、尉氏县,从中大致可见古洧水的流向。而尉氏县洧川镇则承袭洧州,成为现今唯一使用“洧”字命名的乡级行政区。
全国含“洧”地名统计(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
|||
河南 |
乡级行政区 |
洧川镇 |
开封市尉氏县 |
道路 |
溱洧街 |
郑州市新密市 |
|
洧滨路 |
郑州市新密市 |
||
洧水大道 |
周口市扶沟县 |
||
洧水路 |
郑州市新密市 |
||
洧河路 |
郑州市登封市 |
||
洧水路 |
郑州市新郑市 |
||
桥梁 |
洧川小桥 |
开封市尉氏县 |
|
农村居民点 |
洧川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源沟 |
郑州市登封市 |
||
洧川坟 |
开封市祥符区 |
||
洧源沟 |
郑州市新密市 |
||
洧川东街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西街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南街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北街 |
开封市尉氏县 |
||
溱洧综合商业中心 |
郑州市新密市 |
||
河流 |
洧河 |
郑州市新密市 |
|
洧河 |
郑州市登封市 |
||
洧河 |
郑州市 |
||
寺 |
洧川清真寺 |
开封市尉氏县 |
|
长途汽车站 |
洧川汽车站 |
开封市尉氏县 |
|
事件纪念地 |
洧川南城门 |
开封市尉氏县 |
|
其他 |
洧川镇敬老院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镇双语小学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镇自然资源所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镇第一初级中学 |
开封市尉氏县 |
||
洧川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
开封市尉氏县 |
||
尉氏县第三高级中学洧川校区 |
开封市尉氏县 |
||
县道 |
大营-洧川公路 |
开封市尉氏县 |
|
江苏 |
社区/城镇居民点 |
洧水社区 |
泰州市海陵区 |
福建 |
桥梁 |
洋洧桥 |
南平市延平区 |
行政村 |
洋洧村 |
南平市延平区 |
|
农村居民点 |
洧潭 |
莆田市仙游县 |
|
河流 |
洋洧溪 |
南平市延平区 |
|
庙 |
洋洧村大圣庙 |
南平市延平区 |
|
其他 |
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洋洧小学 |
南平市延平区 |
|
湖南 |
桥梁 |
大洧桥 |
株洲市攸县 |
农村居民点 |
洧泉冲 |
株洲市攸县 |
|
大洧 |
株洲市攸县 |
||
河口 |
大洧双江口 |
株洲市攸县 |
|
江西 |
行政村 |
赤洧村 |
萍乡市莲花县 |
农村居民点 |
水洧 |
抚州市南城县 |
|
人物纪念地 |
赤洧王氏祖祠 |
萍乡市莲花县 |
“洧”作为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地名,也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其最早见于《诗经·郑风》的《褰裳》《溱洧》二篇。“郑风”即郑地(今新郑一带)的歌谣,《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新郑县,《诗》郑风,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
诗经·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孟子·离娄》中即有郑子产用车渡人过溱洧的记载,可见其浅处当可褰裳而涉。在《褰裳》中,一位女子戏谑其情人,要求对方拿出爱的证据来,提衣蹚过溱洧来见她。
诗经·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描写的则是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当时郑国的风俗,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
此后,“溱洧”便有了春游和纯真爱情的蕴味,一经提起,就能让人回到那条被春风唤醒的河流边,与手持香草的青年男女共同庆祝节日,见证自由纯粹的爱的产生。
同时,“溱洧”“洧”在诗文中也常作为郑地的地标被使用。而生于新郑的白居易多年后重新经过这片土地时,又给“溱洧”添上了一份乡思愁绪,如《宿荥阳》《经溱洧》。
宿荥阳(827年)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
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
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经溱洧(827年)
落日驻行骑,沈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
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终生不恋功名的晁冲之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具茨山时,写下了《和十二兄五首》,其五写道:“我家溱洧间,春水色如酒。嵩少在吾旁,日夕意亦厚。”春水青山,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对美景的欣赏留恋跃然于笔尖。
此外,“溱洧”也与芍药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还思溱洧上,士与女相谑。实此香草芳,请我赋其略”(梅尧臣《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东风时过之,舞态低昂翻。折赠怀溱洧,感之为三叹”(张耒《三月小园花已谢独芍药盛开》);“露浥风翻茜欲流,盈盈溱洧布芳洲”(王世贞《咏物体六十六首》)……一朵朵鲜艳的芍药仿佛被溱洧的流水滋润,在文化的记忆里盛开不败。
由于汉语语音习惯从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洧”单独使用的情况已不多见,常与“溱”并提出现,而如今,溱水与洧水在交流寨村会流成为双洎河,携带着美丽的故事传说和文化记忆流淌过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