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李佐村,属通许县孙营乡。南李佐村得因西汉初李佐车隐居、终老于此而得名。该村因历史人物得名,村名得名与秦汉时谋略家李佐车有关。李佐车(前249年~前173年),字陪昌。赵国大将军李牧之孙,秦汉时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家。秦末,六国并起,李佐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著有兵书《广武君》一篇,论述用兵谋略,流传甚广。《山西通志》记载:李佐车“赵将李牧之孙也,父泊,秦中大夫詹事。左车事赵王歇,封广武君,即今代之故广武城也。”李佐车在《史记》中无专传,事迹主要见诸《淮阴侯韩信列传》、《后汉书》。
2015年,李佐车村入选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一、南李佐村地理实体概况
南李佐村东距通许县城12.5公里,北距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12.5公里,西距尉氏县城12.5公里,南距竖岗镇7.5公里,是通许、尉氏、祥符三县(区)交界地,旧有“鸡叫听三县”之说。有5个村民小组327户1497人,耕地3100亩。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及瓜类等作物。
汉至唐宋时期,此地分布有多个大土岗,南李佐村北有孟昶岗、西有崔岗、南有朴岗。村北邻有西北至东南流向的涡河。古时为林木葳蕤的临河地带。两千多年来历经黄河多次决口,泥沙淤积,村民取土,现在岗岭已经消失,成为平原。
二、南李佐村地名文化遗产的时间性
秦末称西瓦屋村。西汉初为纪念李佐车在此隐居,教化村民,改称李佐车;明清时称李佐里;清末,修建有古寨墙,至民国初一度称李佐车广武镇;1963年,因李佐车古寨墙里地势低洼,夏秋常有水涝之苦,村民从古寨旧址迁出,一分为三,形成北李佐、东李佐、南李佐3个自然村;1983年李佐车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李佐生产大队分为北李佐村民委员会、南李佐村民委员会,其中北李佐辖北李佐、东李佐两个自然村。
因汉字多为双音节字,明清《通许县志》简称“李佐”、“李左”。李佐这一地名已经使用2000余年,并且一直持续使用至今;形成聚落也已经超过2000余年。
三、南李佐村地名文化遗产的珍稀度
与李佐车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有井径之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韩信拜师等。
南李佐老寨墙里有李佐车墓,为一圆形土丘,墓高2米。墓区面积约 400 平方米。墓前有清道光七年(1827)通许县知事李守弼重立之碑刻。上书“赵广武君墓”。1984年,通许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左车墓为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有开国寺遗址及开国寺建筑残件,有清代《开国寺碑记》、《重修开国寺笔记》等古碑刻3通;有边长500米×4古寨请残段等。
明朝时通许八景之一“陪昌固冢”,即指西汉初李佐车墓位于高陵之上的景色。李佐车忠勇节义,得到民众的尊敬和崇祀。北宋时被封为雹神,中国文学名著《聊斋志异·雹神》记述了他降冰雹的传奇。《史记》、《后汉书》、《东西汉演义》等书记载了李佐车的史略。京剧《霸王别姬》人物之一就有李佐车。
据明清《通许县志》载,东汉初年建开国寺1座,发展成庙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开始,历时3天,大戏连台。唐宋时是开国寺最为辉煌的时期,北宋时李佐车被封为主管冰雹的神,增修雹神庙,寺院占地540亩。宋末金兵南侵,寺废;元时因战乱水灾,开国寺、雹神庙多处毁坏;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下诏修葺,但规模缩小。明朝正统八年(1443),开封藩王朱橚派佑国寺(位于今开封铁塔公园一代)僧人戒德主持开国寺;成化年间,建大雄宝殿,前后各四楹,铸镏金铁大力士像,高二丈余;有钟鼓二楼、文昌阁等。清朝时多次修葺。1932年版《通许县新志》收录有明朝娄良(1411~1485,通许县人,正统十年进士,曾任陕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等职)写的《重修开国寺碑记》,记载了重修开国寺的经过。
李佐古寨除了有开国寺、雹神庙(陪昌庙)规模较大外,另外还有古庙8座,分别是老奶庙、关帝庙、祖师庙、天爷庙、董王庙、火神庙以及家庙,现已不存。李佐古寨墙毁于1951~1952年,开国寺毁于1958~1966年。清末,李佐车广武寨古民居均为瓦房,现遗存有3处,砖木结构。其余为70年代的起脊瓦房、平房,以及现代所建的二三层楼房。该村流传有《李左车救驾》、《冷子(冰雹)不打李左车》、《长毛军不打李左车》等民间故事,收录于1989年通许县文联编印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通许县卷》。
四、南李佐村地名文化遗产的纪念性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命马武在此建开国寺;唐宋时,开国寺为开封佑国寺(今铁塔公园一带)下院;北宋初,宋太祖增修开国寺并题额“开国旧存”。
咸丰三年(1853)五月,“长毛军”(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北上,行至李佐车古寨外,一听是“李佐车广武镇”,乃放弃围攻,说是这个名字有忌讳,打了不吉利,南李佐村民躲过一劫。后来,就有了《长毛军不打李佐车》的故事流传下来。流传的还有《驸马府来历》、《学院匾》、《皇帝圣旨》、《打寨墙护寨河》、《李佐车救驾》、《冷子(冰雹)不打李佐车》、《长毛军不打李佐车》等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古寺、庙会、佛教场所、民间舞蹈艺术等集于一处,是研究开封民间信仰习俗、信仰文化的宝贵资源。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修筑了高大的土寨墙,清末至民国时人烟繁华,为水陆码头,称李佐车广武镇,北门里有驸马府、学院门古迹。市井繁华,粮行6家,药铺7家,烧酒坊4家,猪肉铺、油铺、饭馆、杂货店数十家,农历一、四、七为大集日,五更开始交易,晚上10点才能关门。
该村流传的故事还有北宋时《驸马府来历》、《学院匾》、《皇帝圣旨》、《打寨墙、护寨河》、《打鬼子保家乡》、《李佐车救驾》、《冷子(冰雹)不打李佐车》、《长毛军不打李佐车》等民间故事。
五、南李佐村地名文化遗产的亲和力
历史人物、古寺、庙会、佛教场所、民间舞蹈艺术等集于一村,是研究开封民间信仰习俗、信仰文化的宝贵资源。
清末,该村出了庠生 14 人,监生 11 人,廪生 2人,武生 4 人,贡生 2 人,六品顶戴 2 人,七品顶戴 1 人。郭允执曾在道光十四年十月在户部任职。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以来,南李佐村小麦、玉米亩产超千斤,60%的户住上了2层新式楼房,全村私人轿车 50余辆,三轮电动车 200多辆,两轮摩托电车 500多辆,不少家庭都用上了新电器。
2018年7月,南李佐村荣获“市级文明村”称号。2021年底,南李佐村实现全村通宽带、网络电视,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通过发展电商项目,为农户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农产业购买、销售平台。2021年,通许县将南李佐村列入乡村文旅建设规划,以文旅建设推动南李佐古村落的保护。村中的高跷队、跑旱船、推小车、舞狮队,现在已经组织不起来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目前,仅有一年一度的雹神庙会还延续着。